我信天

 我信天

我們也信造物主—「天」

曾經聽過某宗教的信徒批評:「中華傳統文化只會拜木雕泥塑的偶像,尊奉歷史人物、古代聖賢為神,卻不知敬拜創造宇宙萬物、賜我們生命的造物主,真是忘恩負義!」

乍聽之下似乎有些道理。基督教敬拜創造天地萬物的造物主耶和華,伊斯蘭教信仰創生宇宙的真主阿拉,但若問中華文化圈常見的佛、道教,及傳統信仰的信徒拜什麼神,許多人的回答常是媽祖關公、佛祖菩薩,似乎很少聽到拜某某造物主的。

但其實我們的傳統文化也尊崇造物主,那就是「天」!

我們的傳統文化也尊崇造物主,那就是「天」。


天:宇宙的造物者、主宰者

《詩經》有句話說:「天生烝民,有物有則」,意為上天生下眾民,有著形體與法則,可見古代中國人也有造物者創生眾民的概念,而這個萬物起源是「天」。

「天」不但創生眾民,也主宰世上秩序、政權興廢。如明代章回小說《封神演義》中,周武王原先並無取代商紂王之心,彭祖壽勸諫「天命靡常,惟有德者居之」,上天只會揀選有德者作君主,因此有仁德的周武王必須討伐暴虐的商紂王,並取而代之。這個概念就類似基督教故事裡,耶和華揀選順服神、最合乎神心意的大衛作以色列王一樣。

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裡,也有「天」是世界的創造者、主宰者的觀念,並和基督教的神一樣,有著人格與思想,揀選適當的人作王。

「天」有著人格與思想,揀選適當的人作王。


被遺忘的天

不過與基督教相比,中華文化對造物主的信仰是模糊而抽象的。《聖經》詳細記載了耶和華說了什麼話,做了什麼事,怎麼幫以色列人擊敗外族、佔有豐饒的美地,如何降生耶穌拯救世人……等等。而中國人的「天」是低調而沉默的,如《論語·陽貨》中孔子的感嘆:「四時行焉,百物生焉,天何言哉?

因為「天」低調而沉默,模糊而抽象,祂在中華文化裡逐漸被淡薄了。根據哲學家勞思光的說法,造物主信仰在早期人類社會是普遍現象,但某些民族可能早期有造物主信仰,後來卻愈來愈淡薄;某些民族則一直保留此信仰,並極力發揚光大。在中華文化圈,便屬於造物主信仰愈來愈淡薄的現象。

隨著歷史發展,中國的造物主信仰愈來愈淡,而人物化身的神明則愈來愈多,神格也愈來愈高。孔子自漢代以來便受尊崇與祭祀,受封「至聖先師」;媽祖信仰始於宋代,清朝康熙年間媽祖升格聖母、天后,是中國沿海、台灣信奉的海洋守護神;三國的忠義名將關羽受歷代皇帝尊崇,為忠義護民的典範,並於明朝萬曆年間受封「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」……聖神仙佛一尊一尊的出現,形成豐富多元的信仰;可惜的是,創造天地與人類,降生歷代聖賢的「天」逐漸被淡忘了。

聖神仙佛一尊一尊的出現,可惜創造天地與人類,降生歷代聖賢的「天」逐漸被淡忘了。


重振「天」的信仰

偉人聖賢固然值得尊崇,但創造宇宙天地、養育億萬生靈的「天」更加偉大。沒有祂創造宇宙,我們將是一片虛無;沒有祂降下甘霖,我們將無水可喝、無米可吃;沒有祂形塑山川大地,我們將無礦可採、無樹可伐、無景可賞……生活中的一切,都可追溯自上天的仁愛。

我忽然想起台灣知名的畫家兼作家藍蔭鼎,他寫的〈飲水思源〉有這麼一段故事:

有位住在溪邊的老人,替鄉人擣米維生。雖然不甚富裕,卻平安而寧靜。他覺得心滿意足,對擣米用的杵、臼,以及帶動杵的水車生出感恩之情,虔誠地對它們跪拜感謝。

後來他又想到,水車是水帶動的,要拜就要拜水啊!於是跋山涉水地找到水源地,叩拜致謝。雖然腳底因長途跋涉起了水泡,他心中卻踏實而快樂。

有一次,一連多天的雨使他遲遲無法至水源地行禮,只好仰天祈求雨早點停。忽然他領悟了,水源地的水乃是從天而降,一切都是天賜神恩。

願我們懷著感恩之心,敬拜賜予我們一切的「天」,重振固有的「天」之信仰。以後若有人問你信什麼神,除了說「我信媽祖」、「我拜關公」,你也可以說:「我信天!」

我信「天」!


參考資料

  • 勞思光,《新編中國哲學史(一)》,台北:三民書局,1984。
  • 藍蔭鼎,〈飲水思源〉,《鼎廬小語》。


追蹤我們: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本網站隨時更新與新增文章,並公告於Line官方帳號。只要加入我們的Line官方帳號,有新文章時就能收到通知啦!

Line官方帳號:天地仁道(點我加入)


點我回首頁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