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0年代的低夭折率:國王的16個孩子死10個,我們阿公阿爸還活得好好的

50年代的低夭折率:國王的16個孩子死10個,我們阿公阿爸還活得好好的



(本文為「世上沒有原始人」專欄文章。阿公阿嬤、父母兄姐經歷的年代常被歧視為「當時科技、社會還不發達」,此專欄的宗旨便是為這些年代平反,讓人們認識其先進之處。促進不同世代相互理解,也是天地仁道意圖貫徹的仁義!)

我們常聽阿公阿嬤說,他們年輕時的50年代醫學不發達,新生兒死亡率高,常等小孩長大一點、比較不會夭折時才去報戶口。例如我爸爸1957年1月出生,阿公卻等到10月份才去戶政事務所登記,身分證上註記的生日還是10月10日國慶日。

我們常講50年代的醫療衛生多麼落後、嬰兒夭折率多麼高,但和古人相比,1950年代新生兒所處的醫療環境會不會已經很進步了?

古代的高夭折率:國王的16個孩子死10個

假如所有的古人復活,我們會看到什麼景象?恐怕到處都是小孩子!

最主要的原因,是現代化醫療、衛生發展前,嬰兒、兒童的高死亡率。

現代人可能難以想像,過去人類曾有很長一段歷史,父母無法看見孩子平安長大的悲痛,竟然十分普遍。據估計,即使是輝煌的羅馬古文明,一歲前夭折的新生兒大約佔三分之一,剩下的孩子半數活不過十歲。換言之如果生了6個小孩,有可能最後只有1個孩子平安長大成人。

(資料來源:BBC NEWS中文版2018/10/31的報導,〈我們是否真的比祖先更長壽〉,https://www.bbc.com/ukchina/trad/vert-fut-46043724,資料擷取於2023/03/16。)

古代嬰兒的高死亡率,連享有當時最好醫療、最富裕生活的帝王之家也難以避免。如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(1237~1307年)與埃莉諾王后(1241~1290年),於1255年到1284年之間,共生了16個孩子。這些孩子享有當時最好的照顧,富足的飲食與禦寒衣物,有最好的皇家醫師。然而16個孩子中,竟有多達10個在長大成人前夭折。

(資料來源:哈拉瑞(Yuval Noah Harari)著,林俊宏譯,《人類大歷史──從野獸到扮演上帝》(台北:天下文化,2017),頁300-301。)

降低嬰兒死亡率的大功臣:衛生環境的改善

為什麼古代的嬰兒、兒童死亡率那麼高呢?最主要的原因,是缺乏衛生觀念與設施。

在十九世紀中期「細菌會致病」的觀念被接受之前,很長一段時間人們以為疾病是瘴氣(有毒的霧氣)導致的。在那樣對細菌一無所知的時代,人們往往不講究清潔衛生。1840年代匈牙利醫生伊格納茲·塞麥爾維斯(Ignaz Semmelweis),在醫院首創殺菌劑洗手的制度,反而被當時同僚大肆抨擊。然而現在來看,洗手的確是醫院避免感染的重要方式之一。

(資料來源:BBC NEWS中文網,2019/09/30〈洗手的歷史:這個19世紀醫生曾呼籲洗手而被毒打至死〉,https://www.bbc.com/zhongwen/trad/science-49875057,資料擷取於2023/09/20。)

不知道細菌、不注重衛生,使十七世紀的倫敦、巴黎等大都市骯髒至極,街道上隨處可見排泄物,因為當時人們清理便桶,往往直接從窗戶往外潑。據說此時開始流行的高跟鞋,就是為了不讓路面屎尿沾到自己的腳。身處這樣的環境,被糞便中的病菌感染得病也就不奇怪了。

(資料來源:蘿絲‧喬治(Rose George)著,柯乃瑜譯,《廁所之書》(台北:博雅書屋,2010),頁32。)

不只走在路上可能踩到糞便,甚至每天要喝的水也可能被糞便汙染。十九世紀初期的倫敦由於人口暴增,原有的汙水坑無法容納龐大人口帶來的巨量排泄物。於是人們將汙水排放到河裡,卻又從同一條河流抽取飲用水,疾病藉由糞便傳染肆虐。1848~1849年,藉糞便傳染的霍亂造成倫敦大約14000人死亡。

(資料來源:蘿絲‧喬治(Rose George)著,柯乃瑜譯,《廁所之書》(台北:博雅書屋,2010),頁33-34。)

在衛生極差的環境,成年人都難免患病了,何況抵抗力差低的嬰兒孩童?然而,隨著十九世紀50年代以後,人們逐漸認識排泄物汙染水源的嚴重性,廁所、下水道及使用肥皂洗手漸漸普及後,英國兒童死亡率降了五分之一。到了現代,衛生環境的改善更為人類增加了20年的平均壽命。

(資料來源:蘿絲‧喬治(Rose George)著,柯乃瑜譯,《廁所之書》(台北:博雅書屋,2010),頁10。)

從古至今,降低兒童死亡率,延長人類平均壽命的最大功臣,不是醫療的進步,而是衛生的改善!

平安長大的阿公阿爸

自十九世紀末「細菌會致病」的觀念逐漸普及以來,人們的衛生環境漸漸改善,嬰兒死亡率也不斷下降。雖然台灣的醫療現代化比歐洲晚,但至少到了1950年代,台灣的醫生、衛教人員也已知細菌會導致疾病

例如1950~60年代的衛生教育,有首《衛生十大信條歌》:

親愛的小朋友們,大家要講衛生,衛生十大信條,條條要遵行。

衛生第一條,洗手記得牢,飯前大小便後,一定要洗淨。

衛生第二條,東西要分清,茶杯碗筷手巾,不借給別人。

衛生第三條,青菜豆腐湯,加上水果雞蛋, 吃了保平安。

衛生第四條,大便要按時,最好每天一次, 再也不能少。

衛生第五條,手帕記得牢,咳嗽或打噴嚏, 蒙著口與鼻。

衛生第六條,姿勢要端正,坐著立著走著, 胸膛要前挺。

衛生第七條,常常要洗澡,至少每天一次, 能多也更好。

衛生第八條,戶外遊玩好,每天兩個小時, 再也不能少。

衛生第九條,刷牙記得牢,早晚各刷一次, 牙縫要刷到。

衛生第十條,晚上睡得早,睡足十個小時, 精神才會好。

親愛的小朋友們,大家要講衛生,養成良好習慣,活潑又聰明。

古人較忽視衛生,飯前沒洗手,或與病人共用碗筷毛巾而染病的情形比比皆是。但1950年代的台灣,已深知推廣清潔衛生,減少疾病傳染、降低兒童死亡率,這是一種進步。

台灣史上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,於民國48年出版的《中西醫學史略》有當時台灣嬰兒死亡率的統計:

民國40年(1951年):34.47‰

民國41年(1952年):35.27

民國42年(1953年):33.67

民國43年(1954年):30.11

民國44年(1955年):33.89

民國45年(1956年):33.18

民國46年(1957年):33.19

(資料來源:杜聰明,《中西醫學史略》(台北:財團法人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,民國48年印刷,民國100年再版),頁504。)

從統計數據可看出,當時台灣嬰兒死亡率約千分之三十幾左右,換算成百分比約略3%,已比古代動輒30、40%的嬰兒死亡率好很多了!

現今,先進國家的嬰兒死亡率又更低了。如2017年台灣新生兒死亡率是2.5‰(0.25%)、日本為0.9‰(0.09%)、韓國為1.5‰(0.15%)。我們除了慶幸自己在醫療衛生如此進步的時代平安長大,也應認識前人在改善衛生上的漫長奮鬥。或許我們不必輕視1950年代是醫療落後的時代,而是看見那個年代至少已認識細菌與衛生,已比古代先進許多,並為潔淨安全的現今打下重要基礎。

(2017年台日韓新生兒死亡率資料來源:ETtoday新聞雲,2020/11/17〈台灣新生兒死亡率在先進國仍居後段!早產兒醫療資源仍待優化〉,https://health.ettoday.net/news/1856164,資料擷取於2023/09/25。)


參考書目

  • BBC NEWS中文版2018/10/31的報導,〈我們是否真的比祖先更長壽〉,https://www.bbc.com/ukchina/trad/vert-fut-46043724,資料擷取於2023/03/16。
  • 哈拉瑞(Yuval Noah Harari)著,林俊宏譯,《人類大歷史──從野獸到扮演上帝》,台北:天下文化,2017。
  • BBC NEWS中文網,2019/09/30〈洗手的歷史:這個19世紀醫生曾呼籲洗手而被毒打至死〉,https://www.bbc.com/zhongwen/trad/science-49875057,資料擷取於2023/09/20。
  • 蘿絲‧喬治(Rose George)著,柯乃瑜譯,《廁所之書》,台北:博雅書屋,2010。
  • 杜聰明,《中西醫學史略》,台北:財團法人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,民國48年印刷,民國100年再版。
  • ETtoday新聞雲,2020/11/17〈台灣新生兒死亡率在先進國仍居後段!早產兒醫療資源仍待優化〉,https://health.ettoday.net/news/1856164,資料擷取於2023/09/25。

(來自網路的參考資料皆附網址連結,但若資料來源網站因遷站、關閉等原因,導致網址連結失效,敬請見諒。)


到「世上沒有原始人」專欄目錄

追蹤我們: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本網站隨時更新與新增文章,並公告於Line官方帳號。只要加入我們的Line官方帳號,有新文章時就能收到通知啦!

Line官方帳號:天地仁道(點我加入)


點我回首頁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