宗教裡的科學第5期:武王信仰背後的糧食議題:武王伐紂是搶糧戰爭?

 宗教裡的科學第5期:

武王信仰背後的糧食議題:武王伐紂是搶糧戰爭?


主題:周武王‧民間信仰‧農業史‧糧食議題

點我看電子書(電子書閱讀時有如紙本書的翻頁效果,並多了註腳,方便查找資料來源)


「武王伐紂」是中國流傳甚廣的歷史故事,商朝昏君紂王暴虐無道、沉迷女色,周武王乃發起仁義之師,推翻暴政、建立周朝。

傳說周武王施行仁義,民心歸向,因此能推翻失去民心的暴君商紂王。在民間信仰裡,周武王更因其仁君形象被祭祀供奉,如中國河南省同盟山的武王廟、台灣屏東縣長治鄉的西歧城。

然而武王伐紂只是正邪之戰嗎?歷史學者張蔭麟在《中國上古史綱》便推論,武王伐紂可能是一場周國對商國發起的搶糧之戰!

武王伐紂是為了搶糧?

商紂王統治的殷商,原是天下共主,兵力強大,為什麼被周國推翻呢?按照周朝人的解釋,是因紂王荒淫殘暴,眾叛親離,而周武王積德行仁,得天下民心。或許的確是部分原因,但周朝人記載中無意流露的資訊,表明事實似乎沒這麼簡單。

史書《左傳》提到「昔周饑,克殷而年豐」。從前周國發生飢荒,征服「殷」(殷商,也就是商國)後就糧食豐收。歷史學者張蔭麟據此推論,武王伐紂,也可能是周國掠奪糧食的競爭生存之戰。

周武王畫像。圖片來源:國立故宮博物院,https://digitalarchive.npm.gov.tw/Painting/Content?pid=17962&Dept=P


若真是如此,那麼紂王酒池肉林、沉迷美色的傳說,便可能是周朝人為了合理化自己的侵略,把紂王的惡行誇大了。

假設武王伐紂真是搶糧戰爭,便可分為「糧食掠奪」與「塑造反派」兩個面向來探討。

現代的糧食掠奪

周國發生飢荒,於是向商國出兵掠奪糧食,這是為了填飽肚子的生存之戰。在豐衣足食的現代,還有糧食掠奪嗎?

現代可說是人類的糧食產量最豐富的時代,超越古代任何王朝與古文明。豐盛又高熱量的食物,讓地球上的肥胖人口高達26億人(2020年的數據);然而矛盾的是,飢餓人口竟也高達8億人(2021年的數據)。只要平均分配,全球生產的糧食足夠養活全人類。當今世界的糧食問題並非糧食不夠,而是分配不均。

為什麼有這麼兩極化的差異?糧食研究學者拉吉‧帕特爾(Raj Patel)以沙漏做比喻,沙漏的兩端是廣大的農民與消費者,然而沙漏中窄小的瓶頸,即少數的跨國大企業才是食物體系的權力核心,掌控全球大多數的食物生產與流通。跨國的農業企業一共控制了40%的世界食物貿易,有6家公司甚至操控了70%的小麥交易!哪邊可以賣得更好的價錢、得到最高的利潤,這些大企業就把糧食賣到那裡。

如此一來,糧食的流通不是為了「分配平均」,而是為了「賺取利潤」。於是,在糧食貿易體系中被忽略的地方、被跨國企業搶走農產品的糧食產地,或買不起食物的地區,就容易爆發飢荒,這就是現代的糧食掠奪!

農業議題中被塑造的反派

商紂王被周朝人形容為眾叛親離的暴君,畢竟要侵略對方,最好把他說成萬惡的反派,所以我要發起仁義之師,消滅邪惡!

那麼在現代社會,還有基於農業因素,把對方打成反派的情況嗎?

1950年代,瓜地馬拉總統阿本茲(Jacobo Arbenz Guzmán),打算低價購買聯合果品公司的閒置農地,分配給沒有土地的佃農。

由於此舉損害聯合果品公司的權益,該公司竟利用它與美國高層的良好關係,指稱阿本茲是共產主義支持者。在當時美國的反共氛圍下,支持共產主義就是反派。於是美國政府操控瓜地馬拉內部的反共行動,推翻阿本茲總統。然而之後美國中央情報局翻遍多達15萬頁的文件,並未找到阿本茲是共產黨魁儡的證據。

更現代、更常見的例子,是許多農業議題常落入的壁壘分明的善惡二分法,簡單粗暴的劃分誰是善的、誰是惡的。然而議題往往有多元面向,善惡二分法難以看見全貌。

例如「基因改造作物」便是屢生爭議的領域。批評者認為當基改作物愈來愈多,排擠其他品種的作物,將造成作物品系的多樣性下降,對多樣化環境的適應力及對逆境的抵抗力越來越差。

然而支持者認為,隨著世界人口不斷增長,糧食需求增加,農地、水、能源卻日益減少,基改作物正是糧食問題的解方之一,能更多產、更省水或更省肥料。例如非洲國家烏干達,為了改善農民經濟與糧食問題,推廣經過基因改造,更抗旱、產量更高的「超級豆」(super bean)。

一個議題有正反論辯是好事,但若導入絕對的善惡二分甚至塑造邪惡反派,恐怕造出「被誇大惡行的紂王」。

避免現代版的「武王伐紂」

綜合來說,要避免「武王伐紂」的「糧食掠奪」與「塑造反派」在現代重演,必須保障糧食安全,並避免絕對的善惡二分法。

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,其中一個方法是提升糧食自給率。

根據2020年的數據,台灣的稻米生產充足,自給率高達110%,肉類、蔬菜也都有70%以上;然而大豆、小麥、玉米等雜糧則仰賴進口,大豆與小麥的自給率甚至不到1%,各類糧食平均起來,台灣的糧食自給率約只有32%。一旦受外在因素影響無法進口,便可能面臨糧食危機。

即使身為普通消費者,我們仍可為提升糧食自給率盡一份力,例如支持國產的大豆、小麥,減少對進口雜糧的依賴;或是少吃仰賴進口的麵食,食用台灣生產充足的稻米,恢復米食為主的傳統飲食習慣。

至於防範「塑造反派」,避免任何一方淪為「被誇大惡行的紂王」,我們須警醒自己,對事物、議題的觀察,別落入絕對的善惡評判。例如基改作物,批評者認為是破壞多元生態、壟斷作物品系的兇手,支持者卻視為解決飢荒的必要之惡。

當然「武王伐紂是搶糧戰爭」只是推論,或許真如傳說那樣,這是場推翻暴政的仁義之戰,周武王是滿懷仁德的明君。只是如果您到廟裡參拜武王聖像,也可以聯想當今的糧食議題!


參考書目

  • 張蔭麟,《中國上古史綱》,台北:⾥仁書局,1982。
  • 拉吉‧帕特爾(Raj Patel)著,葉家興、謝伯讓、高薏涵、謝佩妏譯,《糧食戰爭:市場、權力以及世界食物體系的隱形之戰》,台北:高寶國際出版,2009。


(網路資料皆附上網址,若資料來源網站因遷站、關閉、系統問題等原因導致連結失效,或因網頁資料異動而與本刊內容不符,敬請見諒。)


追蹤我們: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本網站隨時更新與新增文章,並公告於Line官方帳號。只要加入我們的Line官方帳號,有新文章時就能收到通知啦!

Line官方帳號:天地仁道(點我加入)


點我到《宗教裡的科學》目錄

點我回首頁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