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中華」之名

 「中華」之名

中華文化示意圖:台南孔廟一景,攝於2024/03/23。儒家思想是中華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。

天地仁道是致力宏揚中華文化的虛擬宗教,只是有些較激進的台獨人士對「中華」一詞有些敏感:我們是「台灣」,不是「中華」!不要被中國統戰了!

其實「中華」不只是「中國」這個國家的名稱,也可以是「文化名稱」。台灣獨立與使用「中華」之名,兩者並不衝突。

歷史上中國有長一段時間,都是東亞的文化輸出國,是先進、文明的象徵。因此許多獨立於中國的外國,曾以繼承「中華」之名為榮。

例如朝鮮王朝在史書「朝鮮王朝實錄」自豪為「小中華」:「吾東方自箕子以來,教化大行,男有烈士之風,女有貞正之俗,史稱小中華。」朝鮮儒者申維翰(1681-1752)更表達對中國儒家聖道的仰慕與追隨:「周公我師,孔孟我儀,洛、閩我先導,是我亦中國人也。」

日本也曾自視「中華」,江戶時代儒學者山鹿素行甚至認為,中國已因多次夷狄入主,文明淪喪,不配「中華」之名;未曾受外族侵略的日本,才是中華文化的真正傳承者。幕府儒官林春勝、林信篤父子在《華夷變態》序文也提出,自明朝被「韃虜」滿清滅亡以來,已失去道統,由中華變為夷狄:「崇禎登天,弘光陷虜,唐魯才保南隅,而韃虜橫行中原。是華變於夷之態也。」

或許有人認為,這種「中華」意識只是古代華夷秩序下,中國鄰近國家強調自己「是文明之邦而非夷狄」的手法而已,不適用現代國際秩序。那麼我再舉個現代的例子吧!

馬來西亞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(應該沒人會說馬來西亞是中國的一部份吧?),國內有高達六百萬以上的華人群體,是該國的第二大族。國籍上他們是馬來西亞人,卻對中華文化有高度認同,甚至興辦學校傳承。

華文獨立中學簡稱「獨中」,是馬來西亞華人民辦私立中學的統稱,多以中華文化的傳承為己任,甚至在校歌上就體現出來。如新山寬柔中學的校歌開頭就大方秀出「中華」之名:「中華文物冠亞東,教化萬方通」;接下來的歌詞「有教無類孟與孔,朝夕勤弦誦;尚規律,崇實用,愛我寬柔五育重」更體現創辦者將儒家道統融入現代教育的理念。

以上例子說明,「中華」是超越國家、民族界線的文化象徵。與大多數國人一樣,我也樂見台灣有朝一日能受國際普遍承認,成為真正的主權獨立國家,但這不妨礙我們使用「中華」之名。儒家的仁義道德,優美的古文詩賦,數千年的悠久歷史,以及宮殿廟宇雕梁畫柱之美……中華文化有許多享譽中外的優點,其名棄之不用豈不可惜?


參考資料

1.關鍵評論網,〈「韓國起源論」是這樣來的:從繼承中華到積極脫漢,韓國的千年自我追尋之路〉,https://www.thenewslens.com/article/22469

2.台大出版中心,《從「尊明」到「奉清」──朝鮮王朝對清意識之嬗變,1627-1910》內容試閱,https://blog.press.ntu.edu.tw/?p=4256

3.維基文庫,《華夷變態》,https://zh.wikisource.org/zh-hant/%E8%8F%AF%E5%A4%B7%E8%AE%8A%E6%85%8B

4.新山寬柔中學資訊網,https://www.foonyew.edu.my/home

(來自網路的參考資料皆附網址連結,但若資料來源網站因遷站、關閉等原因,導致網址連結失效,敬請見諒。)



留言